本專旨在提供您更深一層的日本觀光情報。這次的主題是「城下町」的誕生與其歷史。在日本城堡附近形成的街區被稱為「城下町」。街區內時常可見到古建築林立,讓人彷彿踏進了一條時光隧道,至今仍是極具魅力的觀光地之一。雖說現在的城下町只剩下觀光地的形象,但在創建初期,城下町可是為了防衛城堡而設計的。
城堡的變遷
山城的登場
要理解城下町,就必須先理解城堡的歷史。
日本的城堡在南北朝時代(西元1336~1392年)開始發展進化。當時日本正值為期約60年的內亂時代,各地的統治者皆在領地內築「山城」來應戰。山城,顧名思義就是建在山上的城堡。這個時期的山城大多設計簡樸,並善用自然地形來進行防衛。
山城的進化與衰退
其後山城的各式構造除漸發達,開始出現了「土壘(土牆)」與「堀切(壕溝)」等具巧思的防禦設備。
由於山城主要建築在深山中,雖然在軍事上易守難攻,但在其他方面卻十分不便。領主們因此也漸漸發展出了「戰爭時鎮守山城;平時則居於山麓」的生活型態。
<堀切>
以壕溝營造高低差,來防範敵方的進軍。
領主建在山麓上的平時住宅。戰爭時期則會轉而利用背後山上的山城。
平地城堡的增加
由於平地的城堡在防守面上劣於山城,南北朝時代幾乎沒有領主願意建。但在戰亂平息進入室町時代後,山城反而幾乎失去了其功用。
從這個時期開始狀況開始有了轉變,城堡的建設地點開始擴大至平地。
在這個轉變的另一個重要理由,便是石垣建築技術的發達。
石垣建築技術飛躍式的進展,使得城堡得以瞬間化為堅牢的軍事設施。石垣使城堡的防守力大增,平地城堡也開始被領主視為可行的方案。
可以說,石垣出現大大改變了城堡的歷史也不為過。這點我們在下回將會有詳細的介紹。

姫路城
人口移動的增加
在交通不便的山城附近,通常沒有什麼人潮聚集。但在領主將據點城堡移至平地後,城堡附近逐漸開始有人定居。這個傾向在織田信長實施「兵農分離政策」後更是顯著。
在兵農分離之前,武將下轄的兵力幾乎是由農民構成。這些農民在平時務農,只在戰爭時被招集從軍。但在兵農分離後,不從事農業的「專業武士」階級開始出現。他們被允許定居在城堡附近以守護君主。這也進而帶動了商人、職人等也聚集至城堡周邊。
如此這般,建築技術的發展使得平地城堡開始出現,兵農分離政策則導致了城堡周邊開始出現聚落。聚落在進一步的發展下,便形成了「城下町」。
城下町是守護城堡的要塞
城下町可不單單是一座「町」。它在當時被定為成一座守護城堡的防衛設施,處處可以見到防衛構造上的巧思。
城下町的基本型態
城下町多半會依循城堡附近的地形設計,進而建構出獨特的街區分布。
城堡正面入口設有「大手門」;其附近區域則被武士居住的「武家地」所圍繞;武家地外的街道沿線則是庶民居住的「町人地」;而最外緣的郊區則設有宗教設施專用的「寺社地」。
城下町的構造,除了體現江戶時代的階級身分制度外,更有從外至內層層防禦外敵攻擊的目的。
武家地
在江戶時代,武士位在階級身分制度的最上層。
城下町的街區構造反映著這個制度,離城堡最近的武家地中便可見到大量地武士住宅(武家屋敷)林立。身分愈高地武士住的離城堡愈近,在最鄰近的區域中,還可以見到重臣武士所居的豪華住宅。另一方面,被稱為「足輕」的下級武士則會住在武家地外圍,或甚至在町人地中與庶民混居。
町人地
庶民居住的町人地最大的特徵,便是其狹窄的通道與緊密排列而雜亂的住宅。其路幅狹窄而蜿蜒,在交通上不乏令人感到不便。
然而這並非是都市設計的失敗,而是為了防守城堡而故意建成這樣的。
城下町為城堡防衛上的重要據點。蜿蜒的街道可以阻礙敵人的視野;狹窄的路幅則能讓敵人難以組隊,並妨礙其進軍。
當您實際在日本的城下町散步時,不妨注意一下街區中是否留有當時為了防守而設計的巧思。特別是在觀光客幾乎不走的小路中,更是常常留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構造。
畢竟攤商林立的大道為了讓觀光客方便行走,通常早以進行過拓寬整備,古時的街區構造往往已不復存在。
<「食違」構造>
郡上八幡城下町周邊。將十字路兩端故意錯開以擾亂敵軍的構造。本地已被指定為「郡上八幡北町傳統建造物保存地區」。
另一方面,也有一些城下町(如名古屋城)則將町人地的道路故意設計成一直線。這種設計捨棄了防衛效果,但也讓自軍的進軍速度得以大幅提升。此外,筆直的道路由於利於交通,也十分有助於商業發展。在世風安定而無戰爭的江戶時代中,這種以商業發展為優先而設計的城下町也逐漸增多。
<從城下町的町名中,可以觀察到城堡周邊同業者集居的生活型態(京都車站附近>
寺社地
一座完整的城下町中,「寺町」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這個以寺社等宗教設施為中心的地區,常被配置在城下町的最外圍。
這是因為在發生緊急狀況而需要大量兵馬屯駐時,寺社廣大的境內剛好十分合適招集軍隊。此外,由於居住在町人地的庶民不具戰鬥能力,在戰爭中容易成為防守上的弱點,町人地外圍的寺社地便成為防守上的要衝。領主也常特別派遣武士屯駐於寺社內,以鞏固防禦體制。